一部《延禧攻略》,火了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艺术。魏璎珞的“绣娘”身份,也让刺绣技艺重回大众视野。在江苏苏州,有一位女孩府涵璐因为结合中法文化进行刺绣创作,被称为现代“魏璎珞”。
府涵璐(前排左二)和留学生在课后合影。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上,府涵璐的刺绣展位吸引了不少中外嘉宾驻足。他们频频点头,称赞一针一线的精巧构思。
这样的场景,府涵璐并不陌生。早在一年前,她就受邀前往法国里昂参加了上一届中法文化论坛,并从中发现一个创新“点子”——让苏绣和法式刺绣“水乳交融”,织就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绣品。
府涵璐一家五代全是绣娘,母亲府向红是一名苏绣非遗传承人。府涵璐从小看着家里的长辈张绣架、比绣艺,在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了这个“以针为笔绣春秋”的行当。
苏绣就像是一个要好的玩伴,伴随她长大成人,以至于去英国读书时,府涵璐也会经常拿出针线,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当时的府涵璐没想过要在这个“家门绝学”上有一番作为。直到工作后,府涵璐才发现苏绣背后的文化魅力,有了创新创业的念头。
2014年,府涵璐学成归国,成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她发现,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都会有一种“隔膜感”,这和自己在英国的感受如出一辙。她决定从自身经历中,寻求破解之道。
“我的外国朋友都很喜欢看我刺绣,我自己也会在刺绣时产生一种内心的宁静甚至文化上的自豪感,最后回国也是因为想念刺绣里那种家的感觉。”一路追溯,府涵璐意识到自己与刺绣之间“刻在骨血中的亲切”。
刺绣能否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2016年5月,府涵璐将针线带进课堂,邀请留学生做一些“滚针”练习。结果出乎意料,一位留学生甚至请她教教别的步骤,以便在课后完成整幅作品。还有人说,要将课堂上的“半成品”带回国送给家人。
“吴语中‘刺绣’的发音和‘生活’一样。”这堂课让府涵璐有了教刺绣就是在传播中国生活、中国文化的认知,也让她将苏绣与专修课程固定下来。在短短两年间,她培训了来自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丹麦、巴拿马等国的近千名学生。
教学相长,府涵璐的刺绣技艺日益精湛。2017年9月,她和母亲带着作品参加了在里昂举办的中法文化论坛。期间的见闻,更是给了她将刺绣作为一份事业延续下去的信心。
“当时好多人围着我们看绣品。”府涵璐回忆,“还有一位10多岁的法国女孩看到当地报道,后来和家人千里迢迢赶到苏州,想现场看看我们是如何执针拿线‘变魔术’的。”
府涵璐在里昂——欧洲的“丝绸之都”,也找到了法式刺绣与中式刺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对法国老夫妻收藏了各个朝代的中国绣品;‘French Knots’和苏绣中的打籽针一模一样;中法两国追求精致、浪漫的调性是一致的……”这些“神秘”联系,让府涵璐暗暗生出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的想法。
府涵璐一面借鉴法国油画、织物的灵感,利用丰富的色彩、多变的针法,打造此前苏绣欠缺的立体感;一面又结合高端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国际市场趋向,将刺绣移植到首饰以及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上。
“刺绣不再是一个按照底稿后期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博纳中外艺术营养,饱含审美品味的创造的、探索的过程。”府涵璐发现,来自市场的反馈远超预期,一些服装定制的大客户也找上门来。
今年5月,府涵璐在所在高校支持下建起一家苏绣研习所,想要将刺绣教学、实训、参观体验、双语交流、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在发扬苏绣文化的同时,培养一批有思想、懂外语的中外“绣娘”。
“母亲那一辈讲纵向的‘传承’,从我开始要去做横向的‘传播’。”从西安到里昂,从中国到法国,从东方到西方,在府涵璐心里,刺绣已然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载体。她觉得,只要多一个人和自己一样,刺绣这种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就会走得更远。(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