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资讯 >

死亡教育:看淡生死,给哀伤一个去处

今日科学 | 2023-04-07 09:33:47


(资料图)

王馨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近日,#陪最爱的人去拍遗照是什么体验#登上热搜。此前也有关于“该不该主动给老人拍遗照”的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不妨事先帮老人准备好遗照,因为“很多人走的时候,都没有一张体面的照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不应该主动提及拍遗照等事宜,因为在一些老人看来,活着的时候准备死去时的东西显得很“不吉利”“很晦气”。(4月5日《南方周末》)

此热搜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有的人认为给老人拍遗照是件很忌讳的事情,有的人说“外婆的遗照就是我亲自拍的,笑的又灿烂又漂亮”,还有的人说“很可惜,一直没拍,最后走的突然竟然发现没有能用的照片来安稳的走”。种种观点皆指向一处,我们该如何面对最后一次告别,换而言之,也是中华教育文化里较为缺失的一项:死亡教育。

同自然教育、性教育一样,死亡教育在国内的现状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空白之处。死亡,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是人们长久以来较为忌讳的话题。清明时节,追思逝者,缅怀先人。对很多人而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头等大事,它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之人的哀思。清明过后,我们是否应该拨开那层不愿触及的纱,应怀着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死,去思考生命的议题,大胆的正面死亡呢?

死亡教育是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目的在于教育人们如何坦然地面对死亡,而其本质也是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会遇到过孩子问“爸爸妈妈以后会不会死掉啊”这种问题,这便是儿童对生死认识的好奇,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状态的恐慌与难以掌控,渴望得到一个能够稳定他们情绪的回答。但家长对于此类话题的态度又纷纷不一,或是随意打发,或是厉色制止。反观老年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疾病缠身、身体机能退化、逐渐变化的社会关系、思潮的更新迭代都使得部分老年人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这部分群体难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在逃避与回避关于死亡的一切事物。

一方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很显然是个“不吉利”的话题。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被潜移默化的灌输着不要提及关于死亡话题的思想。我们几乎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在汉字里,单是用来代表死亡的字词,就有去世、崩、薨、亡、卒、尽、殁、殂、殪等等多种表达的方式,我们如此避讳,却又无法阻拦人终归是会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那为何不去直面这个必然的结局?

另一方面,在面对亲友的死亡时,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很痛苦、悲伤的状态,甚至在一项调查问卷中,有很多人表明在亲属离世后会逐渐抑郁或选择自杀。这也折射出死亡教育的另一重要性:正确引导,减轻痛苦。因为亲人的离世,死者亲属会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有些人会悲痛欲绝,精神痛苦更为强烈,且时间持续很长。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后亲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以慰藉、关怀,疏导悲痛过程,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帮助丧亲者渡过最艰难的哀伤阶段。

其实在死亡教育方面,以儿童为例,便可以从小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死亡教育。孩子一般从四五岁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教导,无法获知真相,极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受到夸大事实、扭曲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所以对幼儿来说,死亡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父母进行正确的引导,尽量以温和浅显、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们做出关于“死亡”的解释,并把这种死亡教育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去世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面临的深深悲伤,并给哀伤的灵魂一个合理的解释与抚慰心灵的归处。而在其具备独立思维时,学校层面也开设相关课程,正如广州大学的胡宜安教授,作为国内“生死学”的先锋者,从2000年起便不断研究与探讨如何进行妥善的生死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挣脱恐惧,敬畏生命。消除死亡的神秘性,从各方面营造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氛围,才能够让生命得到完整的诠释。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生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教会我们要学会跟所爱的人和事物永远道别。只要爱还在,就不怕遗忘。重视生死教育,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坦然接受,并给我们的哀伤一个去处,然后带着力量与爱继续前行,周而复始,向死而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