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遍布城乡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丰富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还是各种馆舍现代服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都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亮点。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如何赢在新起点,关乎行业未来,更关乎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已公布4批共12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能否在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开展的复核中保持前列、持续引领,考验的是示范区的创新水平,也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文化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在总体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的情况下,如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方面,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做法,将大大丰富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辟出自身发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料图)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是对公共图书馆新时期发展的精准定位。过去十年,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建设、业态融合、服务扩展等方面的突破,已成为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成果,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
从过去“一城一馆”到如今“百馆之城”,江苏苏州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按需建设、均衡配置的目标。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858个,因地制宜出台了图书馆县级地方标准,创新打造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苏州模式,建立立体化阅读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全域服务、全龄服务、全时服务”,并依托长三角沿线城市优势,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阅读引领(区)融合发展协同体”,进一步优化服务效能。
就在不久前,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布2023年图书馆营销奖获奖名单,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的“悦心听读本”项目成功入围。“悦心听读本”项目聚焦视障人群、婴幼儿、老年人、文盲等信息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适合听的优质资源,方便借还、操作简单,深受欢迎。
内蒙古鄂尔多斯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已建成图书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8个、苏木乡镇(街道)一级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二级分馆951个、社会力量三级分馆297个,并将分馆延伸到家庭文化户。
上海浦东新建、改建一批“小而美”的文化空间,以设计与服务见长的陆家嘴融书房让建筑与城市产生对话,已经成为市民愿意去、业内人士聚集的文化场所,其读书分享会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与;沿着浦东23公里黄浦江岸线铺设的望江驿,在小小空间中容纳和展示丰富的文化内容,让市民和游客在休憩之时便能融入城市文化风貌中,获得精神享受。
尽管图书馆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部分示范区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效能指标出现下滑、区域差距逐步扩大、示范作用不够突出等问题。
“每一轮示范区的复核,都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少量调整,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图书馆要继续保持引领性,就要瞄准服务短板和弱项,在‘关键小事’上拿出办法、想出对策。这个过程不在动作大,而在定位精。”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当前,效能指标保持稳步提升、创新亮点更加突出、交流互鉴亟待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李国新分析,要善于抓住发展契机,找准方向,打造亮点。一方面,标准化建设重在适配,相关地方标准要细化、量化,也要具体化、特色化,各地政府都要跟得上国家调整标准的节奏。另一方面,设施建设可以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找突破口,重点是优化布局,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优化布局要求设施建设根据百姓需要而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我国不缺一流的设施,缺的是一流的服务。在这一方面,新空间建设有助于消除服务盲点,弥补服务弱点。”李国新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