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话写歌,带着女儿自弹自唱的音乐人王渊超,最近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在上海人最有情结的大世界舞台,首开七场上海童谣音乐会,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邀请市民游客感受沪语魅力。写入音乐的本土方言,有天气、健康、时令、民俗等主题,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的生活习惯,理解古老的家国情怀,其中一首《苏州河》,被他和女儿王琦乐带到了2023上海市民文化节“家庭音乐大赛”的决赛现场。
【资料图】
爸爸弹吉他,女儿怀抱尤克里里,上海母亲河的岁月变迁在歌声中娓娓道来。有爱的家庭音乐氛围,原汁原味的上海“唱作”,实力入选“美好音乐之家”30强。
“这首歌是去年十月份为苏州河写的一首歌,比较新,也没有在比赛场合唱过,就选了这一首。”王渊超告诉记者,以前带女儿参加过蛮多演出,也唱过不少女儿小时候写的童谣,像《垃圾分类再垃圾倒》《光盘行动在身边》《上海好小囡》等,“也教她弹过尤克里里,这首《苏州河》旋律上稍微难一些,和弦多一些,也是一个让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学点新的演奏方式,她会比较有收获。”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渊超爱吉他、爱音乐,2000年就获得东方风云榜“东方新人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那首被视为上海“市歌”的《喜欢上海的理由》,出自当年风靡一时的“红乐队”键盘手孔佳,彼时,王渊超正是“红乐队”的贝斯手,直到孔佳去世十多年后的今天,老朋友相聚,这首歌仍是大家怀念的理由。
2010年,女儿出生后,音乐成为王渊超陪伴孩子的一种独特方式,“很多爸爸妈妈通过照片或者视频来记录孩子成长,我用歌曲来记录,从一开始对着宝宝唱,因为她还不会说话,到后来女儿上幼儿园了也能跟着一起哼哼,再到她也能跟我对唱童谣了,一路走来非常有意思。”
从第一首上海童谣《乖囡香喷喷》开始,王渊超就把女儿的成长点滴放进了歌里,陆续创作了《Me More Say》(棉毛衫)、《Do Re Mi So La Si》等歌曲,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女俩也时常同框演唱。写进歌里的生活日常朗朗上口、富于童趣,而用上海话演绎既是父女俩的标签,也藏着王渊超努力推广上海方言、保留本土文化的良苦用心。
在上海话里,“下雨”“下雪”读作“落雨”“落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落”;上海话里“今天”读作“今朝”,是“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的“今朝”,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衣服”读作“衣裳”,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衣裳”……在王渊超看来,沪语在吴语古韵传承、外来语融入方面都很有特色,让上海孩子多讲上海话既是传承本土文化,也是让他们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到音韵、音律、字形、字义之美。
文字简白、旋律隽永的童谣近年来引发关注,在音乐类综艺和演出中赢得不少观众的共鸣。在如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要用什么样的音乐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有歌可唱、有情绪可以表达,除了《笃笃笃,卖糖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外,还能否有更多符合今天“体感”的童谣创作?王渊超一直步履不停。
“十多年创作了近100首上海童谣,也尝试将不同的音乐风格融入其中,并把这些作品带进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提起为平阳小学写的一首以保护视力为主题的上海童谣,被全校孩子学唱,1000多个萌娃一起唱上海话童谣,王渊超至今仍觉得振奋,“场面还挺震撼的,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而刚刚收官的“侬好,囡囡”上海童谣亲子音乐会,更是他在多年沪语传承和保护工作之后的一次商业试水,他希望上海童谣可以走得更稳、更好、更长远。
看到父母亲带着孩子一起来听童谣,看到“家庭音乐大赛”上,一家人沉浸在音乐里的欢快,王渊超心里还是觉得很温暖,“音乐是桩好白相的事体,一家人的音乐氛围对小朋友的艺术学习更是有耳濡目染的作用,能写一些有意思的童谣,让他们讲讲唱唱,对上海话产生兴趣,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小小种子,还蛮有意思的。”家住天平的这位上海童谣爸爸如是说。
张文菁
关键词: